今年全国“两会”上,供给侧改革与经济新常态话题格外引人注目,一时成为当下社会各界关注的热词。在供给侧改革进程中,中国钢铁业的“产能过剩”如何实现提质增效突破,寻求新的发展势能,业界也将目光聚焦在“互联网+”上。
3月11日,全联中小企业冶金商会副会长、找钢网创始人兼CEO王东对本报记者表示,钢铁业供给侧改革需要“互联网+”助力,“互联网+”的着力点,是引导钢铁业产业改革的新思维、新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整体改善,进而改善有效供给,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打通供需通道。
在王东看来,当钢铁业供求大致平衡,技术决定的产品生产和流通周期加速,必然会成为供求拉锯点,谁能在其中引领先锋,把握住市场痛点,就能率先摆脱同质化竞争,创造新的蓝海。钢铁业不期然遭遇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互联网+经济”时代,“互联网+经济”的低交易成本和注重消费体验,必须以产品品牌影响力为基础,途径是电商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这表明,钢铁业去产能、去库存必须从需求侧转变到供给侧,而供给侧的改革核心是“互联网+”。
众所周知,最近几年国内钢铁电商平台发展迅速,其正在由内而外地推动整个产业的供给侧改革,这是由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升级倒逼的、主动的改革,也是中国钢铁业高水平崛起,需要在方向与路径上所下的功夫。
鉴于此,钢铁业的发展和转型需要充分借力于“互联网+”的杠杆效应。王东建议:首先是要素积累,增加资本、大数据和产业资源全流通这三大投入要素中的一项或多项增加,降低各种过高的市场交易成本;其次就是为钢铁的上游产业减负,从而能将更多资源投入生产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最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的“四个没变”和巨大市场潜能,是钢铁业供给侧改革的坚实“票仓”。
而钢铁业与“互联网+”的对接,将有助于产业从业者的品质意识、服务体验意识建立。王东告诉《现代物流报》记者说,尤其是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为国家战略的政策红利面前,钢铁业以互联网+为平台,以大数据为媒介和资源,使技术与制造在广度、深度上多维度融合,加速包括钢铁业在内的传统制造业实现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就成为了一代钢铁人所应承担的使命,更是时不我待的时代风口。
最后王东表示,以“互联网+”为价值核心的钢铁业供给侧改革已成发展新常态。在2016年,两者之间的融合还将不断加速。只有通过这种系统性、根本性的结构变革,钢铁业才能完成动力引擎的切换,才能为中国产业经济的明天,开创一个具有示范性的样本。
来源: 第一物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