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往不同,对于中国钢企而言,未来产能输出可能进入快车道。
2015年3月27日,李克强与哈总理马西莫夫再次相见并举行会谈,双方签署了涵盖广泛领域的33份产能合作文件,涉及钢铁、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炼油、水电、汽车等领域,总金额达到236亿美元。
同年4月29日,李克强同阿尔及利亚总理塞拉勒举行会谈时就中方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建材等领域同阿方开展产能合作达成了共识。被注入合作魅力的中国式产能走出去战略正在被越来越多国家所接受和认可。
而据新华网消息,2016年6月19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贝尔格莱德参观河钢集团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斯梅代雷沃钢厂成立于1913年,是该地区知名的百年老厂。今年4月,中国河钢集团投资该厂,使其摆脱经营危机,重现活力。在参观期间,习近平高度评价中塞人民的传统友谊,勉励工人们努力开拓,提高钢厂综合竞争力,使钢厂合作项目早结硕果、惠及当地人民。在他看来,中塞企业携手合作,开启了两国产能合作的新篇章。
斯梅代雷沃钢厂是中国钢企登陆欧洲钢铁行业的第一站,表面上看,这只是一次单纯的企业参观考察,实质上这已经从侧面渗透出了中国政府层面对于钢铁产能的跨国合作态度。起码,就目前来看,从政府层面来看是支持中国钢铁产能“走出去”的。只是和之前总理公开为中国高铁“站台”不同,这次主席的做法有些含蓄而已。
而为了帮助企业“走出去”,钢铁大省河北省之前就出台了《关于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河北省开放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钢铁、水泥、玻璃、光伏等产能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建设一批生产基地,带动装备、技术、资本及劳务输出。
钢铁业“走出去”或将进入快车道
由此可见,借助政策东风,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扬帆出海的意愿。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中国钢铁产能“走出去”的步伐很可能会加快。这里有国家政策鼓励的作用,同时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没错,这种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当前钢铁行业日益过剩的产能。这种局面的直接后果就是国内的市场需求已经很难在消化掉不断释放的钢铁产能。尽管当前有传言要出台升级版的“四万亿”计划,但是和当年相比,钢铁产能已经呈现几何式增长,因此即使有升级版的刺激计划也很难拯救低迷的钢铁市场。
而相较于中国为钢铁产能过剩发愁,国外一些国家的钢铁产能却依然存在资源供给力不足的特点,这正好为中国钢企提供了走出去的契机。既可以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开拓出新的市场。
另一方面,和传统的产品输出相比,产能输出方式可以有效规避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2016年5月2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宣布对中国40家企业的输美钢铁产品发起史无前例的“337调查”,再次引发人们对于国际贸易摩擦的讨论。根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的信息显示,作为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手段,2015年中国企业共遇到72起反倾销调查,其中钢铁及其制品的案件占据过半。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统计,中国二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上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1995年至2014年年间,中国共面临1052起反倾销调查,接近韩国、美国、中华台北及泰国遭遇调查数量之和。
无论是化解产能过剩压力还是规避贸易壁垒,总之,中国钢企产能“走出去”势在必行。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钢企需要做哪些准备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
其一,产能输出要彻底融入当地市场。
对于我们的钢企而言,产能输出不单纯是产能的迁徙运动。对于我们的企业而言,不能单纯地满足在当地生产产品,而是要与当地的产业形成默契的配合,紧紧融入当地的产业链。针对当地市场的产业需求,不断优化升级企业的产业链,最终将产能的合作升格为产业间的对接与合作。
其二,产能输出不是以邻为壑。
这就要求我们钢企产能输出不能是落后产能的迁徙。钢铁行业“走出去”的一定是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装备,而不是普通的、落后的东西;与此同时,钢铁行业“走出去”开展的合作涉及的应该是符合当地需要的产品和产业,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其三,增加海外投资和间接出口比例,合理规避贸易壁垒。
间接出口是有效的国际化战略,企业可以利用其他机构现有的分销渠道和经验,迅速地将产品销售到国外市场,还可以减轻资金负担。随着《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高速铁路、军工核电、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及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钢铁可以借助与上述领域企业合作的机会,在增加钢铁产品出口的同时提升钢材的附加值。同时,钢铁企业通过在海外投资建厂,可以规避反倾销政策且获得优惠政策。
例如,德龙钢铁集团先后在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采取从贸易、到加工、到轧钢,再到冶炼的从后到前的分步投资策略,有效规避了风险,效果显著。此外,开展双方政府支持下的钢铁工业园区投资建设等,都是比较好的策略和战术选择。
总之,对于中国钢企而言,产能“走出去”的政策窗口已经开启。“走出去”是钢铁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可以预见,在中央方针政策指引下,经过“十三五”期间的调整升级、结构优化、效率提升,中国钢铁“走出去”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来源: 现代物流报